诗词圣坛

诗词圣坛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白居易 《长恨歌》
 

 

会稽刻石

李斯
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攸长。
卅有七年,亲巡天下,周览远方。
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
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道高明。
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
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
六王专倍,贪戾慠猛,率众自强。
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
阴通间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
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
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
圣德广密,六合之中,被泽无疆。
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
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
贵贱并通,善否陈前,靡有隐情。
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
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絜诚。
夫为寄猳,杀之无罪,男秉义程。
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
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
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
黔首修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
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
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垂休铭。
 
 
简介
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登上秦望山顶,大约面对古越大地, 颇生感慨,即使丞相李斯刻石立碑于秦望山,即“会稽刻石”。 刻石由李斯撰文并篆书,俗称李斯碑。《史记》载:石高一丈四尺,南北面广一尺,东西面广一尺六寸。现存之会稽刻石,已几经复刻。 元至正元年(1341),绍兴路总管府推官申屠駉以家藏旧本摹勒,与徐铉所摹绎山碑表里相刻,置于府学宫之稽古阁( 今绍兴市稽山中学)。碑高230厘米,文小篆,与《史记》所载有数字不同。此刻在清康熙(1662-1722)年间又为石工磨去。乾隆五十七年(1792) 知府李亨特嘱钱泳以申屠氏本双钩上石,刘征刻,立于原处。现移于大禹陵碑廊。

鉴赏
文以三句一韵,字四寸,画如小指。由于各种原因,原碑已失或磨灭,原址考证多争论。据载南朝梁时,竟陵王子良守会稽,登山见碑,曾使主簿范云读之。宋人姚宽(字令威)《西溪丛语》云:“予尝上会稽东山,登秦望山之巅,尽是黄茅,并无树木。山侧有三石笋,上无字迹,后自小径别至一山,俗名鹅鼻山,山顶有石如屋中开,一碑插其中,文皆为风雨所剥,仅隐约可见,其为大篆小篆,均不可考。不知此石果岑石欤?非始皇之力,亦不能插于石中也。此山险绝,罕有至者,其非伪碑可知。”据此可知此碑在梁朝以前,似乎文石无恙,宋绍兴以前,字虽泐但刻石犹在。 其字风格似峄山碑,笔致工整,结体规格化,是掌握小篆结构的重要资料。但原石几经翻刻,仅有结构模样,因太偏于圆整规范,已失秦篆生动活灵的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