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
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登上秦望山顶,大约面对古越大地, 颇生感慨,即使丞相李斯刻石立碑于秦望山,即“会稽刻石”。
刻石由李斯撰文并篆书,俗称李斯碑。《史记》载:石高一丈四尺,南北面广一尺,东西面广一尺六寸。现存之会稽刻石,已几经复刻。
元至正元年(1341),绍兴路总管府推官申屠駉以家藏旧本摹勒,与徐铉所摹绎山碑表里相刻,置于府学宫之稽古阁( 今绍兴市稽山中学)。碑高230厘米,文小篆,与《史记》所载有数字不同。此刻在清康熙(1662-1722)年间又为石工磨去。乾隆五十七年(1792) 知府李亨特嘱钱泳以申屠氏本双钩上石,刘征刻,立于原处。现移于大禹陵碑廊。
鉴赏
文以三句一韵,字四寸,画如小指。由于各种原因,原碑已失或磨灭,原址考证多争论。据载南朝梁时,竟陵王子良守会稽,登山见碑,曾使主簿范云读之。宋人姚宽(字令威)《西溪丛语》云:“予尝上会稽东山,登秦望山之巅,尽是黄茅,并无树木。山侧有三石笋,上无字迹,后自小径别至一山,俗名鹅鼻山,山顶有石如屋中开,一碑插其中,文皆为风雨所剥,仅隐约可见,其为大篆小篆,均不可考。不知此石果岑石欤?非始皇之力,亦不能插于石中也。此山险绝,罕有至者,其非伪碑可知。”据此可知此碑在梁朝以前,似乎文石无恙,宋绍兴以前,字虽泐但刻石犹在。
其字风格似峄山碑,笔致工整,结体规格化,是掌握小篆结构的重要资料。但原石几经翻刻,仅有结构模样,因太偏于圆整规范,已失秦篆生动活灵的笔势。